2023江苏公务员申论高分例文解析<9·6>
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例文解析的重要性
各位考生都知道在申论备考中需要多读高分范文,积累好词好句,吸收高手所长。但是不少同学在大量阅读范文后做题仍然不得要领,或者耗费时间特别长,这就说明大家在阅读例文时浅尝辄止而没有提高写作水平。为了帮大家解决没有吃不透例文,囫囵吞枣,不辨滋味等一系列问题,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高分例文的思路解读和赏析,以助大家含英咀华、融会贯通。
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例文解析
解民生之惑 暖民众之心
中国发展的巨轮已经扬帆远航,各个领域的发展借着桅杆劈风斩浪,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提升。然而当前,民生话题作为支撑社会平稳前进的一大领域却频频戳中发展痛点。因此,要想书写温暖的民生新答卷,必须更加坚定、深入地推行改革,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第一段:开篇先说明当今中国发展的成就,然后转折指出民生领域出现问题,进而引出文章论点,需要多措并举改善民生、温暖民心,回扣文章标题。成就+问题+论点,非常经典的开篇,简洁、直奔主题。
解就业之惑,给予生存保障。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意味着收入,是保证基本生存、提升生活质量,促进教育、医疗、养老各方面持续的基础,环环相扣。解决就业难题,才能为稳定发展提供土壤。以农村为例,农村空心化之所以形成,关键在于村民的就业难题在本地得不到解决,只能外出打工,以致于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养老、医疗问题频发,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持,成为基层发展繁荣的挑战。农村要发展,保证本地就业是关键,城镇亦是如此。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要不断增加就业收入,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与政府、企业、民众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第二段:分论点1,指出需以就业保生存。先分析指出,就业是生存乃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然后以农村为例,指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就业难,而就业难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由此得出结论,需要妥善解决好就业问题以保障民生,回扣文章论点。分析引入+问题+原因+危害+对策,逻辑清晰。
解教育之惑,实现机会均等。教育是国之根本,促教育等于促发展。然而当前,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公平问题难以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公平直接导致教育机会、教育结果的不均等,继而成为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前行的“拦路虎”。虽然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致力于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受教育的权利,然而改革之路道阻且长。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呼声并不能得到及时回应的焦虑已迫切地摆在眼前,必须要强化多部门联动、统筹,加大政府资金等政策对基层、偏远地区的倾斜,破除教育公平的难题。
第三段:分论点2,指出需以教育保均等。先点明教育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农村偏远地区存在教育不均等问题,并分析其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危害,接着对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指出虽然改革正在进行,但是仍需加大力度持续推进,最后给出针对性对策,破除教育不均等问题。意义+问题+危害+原因+对策,条理清楚。
解养老之惑,安享幸福晚年。孔子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然而,当前的养老难题距离古代圣贤向往的大同世界越来越远。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关于养老问题的探讨仍然突出,尤其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养老?养老的尊严如何保证?能否促进精神养老……种种问题以更加严峻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如何让改革红利更好地惠及老人,让更多人体会到社会公平正义,任重道远。除依靠传统家庭养老之外,政府还需要创新、探索多样化的新型养老模式,满足老龄化时代的养老需求,缓解养老之痛。
第四段:分论点3,指出需以养老保幸福。先引用孔子名言点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养老观念,然后指出当今养老问题越发严重,由养老问题引发的“三重问”,形势严峻,迫在眉睫,最后提出对策,需要做好改革、需要发挥政府和家庭的合力作用,需要创新模式等。本段对策部分还是较为详实、具体的,问题在于分析方面,仅点明存在的问题,对于其原因和危害并未进行分析,段落结构上只有简单的问题+对策结构,稍显简单,论证不足。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民生制度改革已经启程,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不断推进教育、就业、养老等改革,定能实现“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壮有所用”的美好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五段:以古诗词引出,指出目前当今民生方面的全面改革已开启,同时坚定信心,在共同努力下定能解决教育、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为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保障。
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高分例文小结
本文选取比较热门的民生作为话题,本文的亮点有:结构上经典的五段论;内容上三个分论点“就业”、“教育”、“养老”都是民生领域最关切的话题,能够做好紧扣要点,不避重就轻;形式上三个分论点对应整齐形成排比;逻辑上整体比较合理,条理比较清晰,这些都是做得不错的地方。
更多申论材料与范文金句获取
申论太难没学会?扫码回复“咨询老师”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